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家庭留下什么?

当今社会中,父母苦心积累的财富被子孙挥霍一空,千辛万苦创下的产业毁在子孙手中的事也屡见不鲜。在西方国家,不少大富翁都不会留下多少金钱给子女,却要求他们像普通人家的子弟那样去闯荡。但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做父母的往往将子女从出世到结婚的大事小事都一概包揽,生怕孩子受苦受累。孩子从小在温室中长大,走上社会后怎能经受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呢?“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实为警世名言。纵你留下金山银山,倘若遇上不争气的子孙,到头来仍不免坐吃山空。

古人说得好:“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由此可见,钱多对于子孙来说并不见得就是好事。林则徐曾给子孙写过这样一段话:“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世人都是以成败论英雄,以你金钱的多少来肯定你的能力和价值,当你住靓房开名车时,人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羡慕不已,甚至对你阿谀奉承。有钱了,你就可以去跨国旅游,享受5星级宾馆的服务,所以正是因着有这个为价值导向,很多贫穷的父母造就了“富二代”。 父母该给子女留下些什么,才能使子女过得更好,难道是房子、票子、车子?这值得所有父母认真思考的。

提起母亲节,笔者不禁想起了美国总统林肯的母亲,她曾经说:“与其留给子女百顷土地,不如留给子女一本圣经!因为圣经超越黄金的价值。”当奥古斯丁失去母亲时,他伤痛地哭喊:“噢,我的上帝,创造我们的上帝,我失去了慈母的抚慰,我的灵魂受到了重创,似乎生命崩裂啊!”他也在日记中写着:“啊,母亲,你赐给我双重生命。在肉体方面,你生我在这可爱的世界上;在灵魂方面,你将我生在荣光的天国里。”母亲深深印刻并雕塑着奥古斯丁的人生,因为她用膝盖和眼泪为儿子祷告16年之久,千辛万苦寻回爱子,终于才把奥古斯丁从魔鬼的手中抢回来,成为上帝的仆人。圣经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神让我们托管而已。“教养孩童”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权利,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事业,今天有很多人忙工作和事业,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教养。

既然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我们要有一种管家的意识。儿女是神暂时托管给我们的,因此我们要善尽照管的责任。既然“孩童”是神所赐的产业,基督徒理当在这“产业”上尽忠,要站在侍奉神的高度,看待“教养孩子”这件事情。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主要担心会不会走岔路、所选的专业行不行、前途如何,许多父母以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给他上最好的学校,给他报许多补习班、培训班,就算是尽上了本分,却不知道把孩子带到耶稣基督里面,才是最大的保障。

就拿笔者老家的教会来说吧,主日聚会时几乎都是老年人,几乎教会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安息礼拜,可是很多老信徒的后代都是挂名的基督徒或者不信者,当他们去世后,基督信仰就在这个家庭中断了。在教会内担任长老、执事的后代也不信主,未来的境况真是令人担忧。复兴教会首先要从建立家庭祭坛开始,信仰的传承不是单靠主日学老师每周给孩子上一节课就够了,而是是建立在家庭祷告祭坛的基础之上。所谓“家庭的祭坛”就是藉由家人一起,定期地对 神的敬拜、对真理和救恩的分享,以及一起的祷告与代求,让主在这个家中居首位,让全家人在主的同在与恩典中一起成长。没有祭坛的家庭是以个人和短暂今生为中心的家庭,不仅失去了神设立家庭的目的与价值,更是缺少了神的同在与祝福。

亚伯拉罕的一生到了尾声的时候,他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也许包括所应许的迦南地,也包括圣约的传承。他给我们留下了信心的榜样,无论到哪里,他总是先支搭帐棚,筑坛献祭,让当地的人知道他敬拜的是又真又活的神,藉着行为将信心表明了出来。作为父母,假若百年之后,我们能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呢?留下的是地上的金银财富还是属天永恒的福气呢?我们是否以实际行动在家庭中见证基督呢?我们是否将基督的信仰代代相传呢?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新疆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