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上海仁济医院创办者雒魏林

雒魏林是近代来华的医疗传教士,他在上海、北京等地兴办医院,推动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雒魏林于1811年10月3日生于英国利物浦,分别在伦敦、都柏林等地学习,毕业于伦敦盖伊医院。获得行医资格后,在利物浦开办诊所。

1838年,他被英国伦敦会派往中国,1839年1月到广州,加入中华医学传道会,并在此学习汉语。后前往巴达维亚跟着汉学家麦都思学习中国文化。1840年后先后前往澳门、舟山等地行医。

1843年底,雒魏林来到上海工作,在麦都思的帮助下,他在老城东门外开设上海第一家西式医院——中国医馆。

虽然当时国人普遍对西医充满恐惧,但由于雒魏林有着宣教热情以及博爱的心,因此都采取免费治疗的方式。很多中国穷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前来就诊,多数人得到了康复。而且雒魏林精通眼科,为很多患者做白内障手术,让他们得以复明,这所医院的名声就此不胫而走。

据统计,雒魏林的医院开业2个月诊治病人3764例,这些病人除了上海本地居民外,还有来自苏州、松江、崇明岛等周边地区的患者。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雒魏林于是在1845年底购买一块地兴建新医院,将其命名为“仁济医院”。这所医院直到当代,仍是上海最好的医院之一。

雒魏林在仁济医院仍然采取免费治疗,施药的方式,让很多国人获得了医治的机会,仁济医院的好名声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许,不少当地绅商纷纷向医院捐款,从而保证其正常运转,服务更多的患者。

正如学者王尔敏指出“由是可见这所医院创建之崇高理想,纯为华人病者服务,一直免费医病,确不愧承当‘仁济’声名,于中国人实有显著贡献。”

仁济医院不仅免费治疗,更开展了慈善事业。根据雒魏林回忆“1852年初,医院周围,饥民云集,雒魏林因行医免费,所以没有赈灾能力,便去租界区向洋商募捐,讨来钱便去买米煮饭,向饥民施粥,一连施舍9个星期,直到中国人都回家过春节了,这才停止”。

1857年,雒魏林回到伦敦,当选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1861年他重返中国,来到北京工作。他在公使馆旁边租了一栋房子作为诊所和住所。后在杜德贞的协助下,建立了北京双旗杆医院,此为著名的协和医院前身。

《申报》在1873年报道说:“京都有西人设立医院一所,用以救济疾苦之人,意至善也。据云去夏至今一周年中,共医有九千六百十八人,可见华人亦皆信其术精胜矣,故显宦贵官亦均有来就医者云。”

在北京建立医院后,雒魏林辗转汉口、上海以及日本等地,于1864年回到了英国。其后半生都在积极推动中国的传教、医疗工作,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1896年,雒魏林安息。

正如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的俞强博士所评价的“他(雒魏林)的生活目标第一位的、重中之重的是要给那些成千上万来找他的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除身上的痛苦,并且是免费的服务,不求回报,也不分种族贵贱,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同时也劝说他们接受所提供的宗教信仰上的治疗,这些同样给予他勇气和精力支持他从事医疗工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