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拥有百年历史的福州盲人学校 前身为传教士创办

上个月刊出《爱的活水让他重见光明》一文中,曾提到福州市的一所盲人学校,即福州盲人学校,它是一所专门从事视障教育(含低视力)的百年老校。前身是由英籍澳大利亚人岳爱美(Amy Oxle Wildinson)女士于1898年8月(光绪二十四年)创建的“中华圣公会私立灵光盲童学校”, 是一间专收男童的盲人学校。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英籍澳大利亚人岳爱美小姐奉基督教英圣公会差遣,到中国传教。她来到福州连江,在一所医院担任护士。从医期间,她接触到一些盲童,她对盲童心生怜悯,决志以服务盲童为终身事业,并于1898年在连江县东岱乡租赁一所民房免费收容盲童,创办了盲人学校——“中华圣工会私立灵光盲童学校”。学校最早的教学方法是借鉴福建顺昌县传教士库克(Mr. Cook)先前的教学经验,以《圣经》为文本,用凸点符号表示罗马字元母、辅音,拼写成福州话,这种方言盲文有字母30多个,每个音节至少需要2个以上的点符。

首位入盲校就读的盲童是当地一寡妇的儿子,名叫肖灵开,入盲校六星期后就能摸盲文读字音,书写《马可福音》,成绩优异。随后陆续来学者6人,既有4岁的视障幼童,也有年近古稀的视障老翁。直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之前,先后有17名视障人士得以入学。学生尊称岳爱美小姐为师姑。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连江盲人学校被迫停办。

当年岳爱美返回澳大利亚,鼓励当地基督教圣公会支持在中国开展盲童教育,积极筹款。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岳爱美再次来到福州,在仓前梅坞再度创办盲校,后又迁入北门华林坊,最后迁福州柴井顶(现西湖宾馆悦华酒店址)。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岳爱美小姐和1898年英国圣公会创办的福州柴井基督医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第一医院前身)院长宫维贤医生(Dr. G. Wilkinson)结为伉俪。不久在福州柴井基督医院对面购地,将仓前梅坞盲校搬迁于此,首次提出“以手养口”的办学理念。也就是让盲人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学校起初设有幼儿园及初、高级小学校部,而后又增设工艺部和铜管乐队。学校施行半工半读制。初级小学课程有:国语、珠算、唱歌、宗教课等;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英文、音乐及作文等课。工艺部设有:结草席、编竹篮、制游廊椅、制棕门帘、修风琴、修钢琴等课程。当年福州灵光盲校的盲文教学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1911年前后,岳爱美女士对盲文加以改进,字母增加到53个,声调符号7个,每个音节由声、韵、调3个点符组成。1920年(民国九年)前后,她还提出过以词为单位的简写方法,简写词的前后都有空格,这是我国盲文分词形式的前身。

1910年(清宣统二年),第一位入学盲校的学生肖灵开曾带领另外4名学生携带他们编的竹蓝、草席、织的毛衣等手工制品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工业展览会,获得清政府金质奖章和奖状。1915年(民国四年)在首届巴拿马世博会上,灵光盲童精美的手工艺品获得嘉奖。1929年(民国十八年)夏,学校迁入医学院内的西式校舍,盲校工艺部应用织席机发明了用一种海草结席技术,草席能染成各种颜色,畅销全国。

1.jpg

盲校的学生们做草垫,这个学校学生做的工艺品质量上乘,博览会上展销並获奖。【后排左起第一个为创始人岳爱美(Amy Oxle Wildinson)】

2.jpg

盲校儿童在制作草垫

福州灵光男童盲校的铜管乐队曾闻名世界。岳爱美一手组建了盲校的铜管乐队(又称“军乐队”),能在学校各种集会时演奏中西曲目。1917年(民国六年),灵光男童盲校铜管乐队开始长达两年时间的巡回演出,到过厦门、泉州、汕头等地。1922年(民国十一年),灵光盲童铜管乐队一行11人应英国圣公会的邀请到英伦三岛巡回演出,每到一城市皆受到热烈欢迎,也得到英国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的接见,为王宫贵族演出中西经典曲目。英国各大报纸都给予高度的赞誉。他们原计划在英只巡回演出3个月,怎料受到英国人民的一再挽留,也得到英国女王接见,在王宫贵族前演出中西经典曲目。这样,他们的行程就延长达到22个月时间才回国。这是近代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历史上的奇谈,更是近代福州音乐史的荣誉。后来福建李厚基督军的铜管乐队,也是由灵光铜管乐队派人来指导。

3.jpg

福州盲童男校的铜管乐队,曾到过厦门、泉州、汕头等地巡回演出,还漂洋过海到英国巡回演出,深受好评。

4.jpg

百年前的福州盲童们(图片摄于1920年)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英国印度妇女教会”派遣沈爱美(Stephen Emily)抵达福州,在仓山施浦路租赁民房创办“私立福州明道盲女学校”,专收盲人女童,盲校所收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山西、厦门、新加坡等地因饥荒等天灾造成流离失所的孤苦女盲童。1922年(民国十一年)明道盲童女校在施浦建红砖楼校舍,教学方面才有更大的发展。明道盲童女校所设教学和手工课程与灵光男童盲校相仿。学校分为幼儿园、初级小学。教授科目主要为:以《圣经》为文本,学习福州方言盲文、珠算、唱歌、学旗语和弹琴等。 

5.jpg

盲童在练习旗语,背景建筑是福州民居最具持色的曲线形的风火山墙。

6.jpg

盲校的孩子们在参加各种锻练与游戏(图片摄于1920年)

1928年(民国十七年)盲校开始设立普通话国语盲文教学。到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开设的课程增加至:国语、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常识、英文、宗教,由于学生都是视障女童,职业科开设编织与织布。所传授手工课程以家政为主,科目有:布置住宅、洗碗、汲水、洗衣、缝纫、看护幼童等。据1928年统计,明道盲童女校有80多名学生,从3岁到40多岁不等。已成年的学生大多不愿出嫁,甘心留校任教,或辅助传教士工作。现年八十多岁的蔡丽霞主内老姐妹是地道厦门鼓浪屿人,自幼失明,在教会的帮助下到华人李孟雄任校长的福州“明道”盲童女校学习,毕业之后一直是厦门鼓浪屿三一堂司琴至今………

1.jpg

2.jpg

3.jpg

蔡丽霞姐妹现仍在厦门鼓浪屿三一堂司琴,“她总是出现在需要她的地方,这是一位心地非常洁净的老人”(2019年12月1日三一堂日照站)

由于旧社会女性地位卑微,女盲人不可能像男性盲人可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久居学校给盲童女校也带来比较大的经济负担。到民国中后期,入明道女童盲校就读的孩童需要经由介绍人推荐。

明道盲童女校的第一任校长岳爱美1922年去职,后来明道女童盲校继任校长的有胡师姑(Miss A.M.Wolfe)及兰师姑(Miss Lamb)等。1944年9月,兰师姑回国。之后,由华人李孟雄一身兼灵光、明道两校校长之职。

1951年“灵光”和“明道”两所盲校合并为“福州市盲人学校”, 1979年福州市盲人学校与福州市聋哑学校合并为福州市盲聋哑学校,校址迁到福州市西洪路坊下15号。 1995年8月福州市政府在福州市仓山区首山路110号建设福州市盲校新校舍,独立成为现在的福州盲人学校。

(注:部分资讯来《福州市宗教志》和厦门王莹姐妹《共浴天光主恩:鼓浪屿三一堂司琴蔡丽霞部分影像和福州盲童学校老照片》一文)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