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小组牧养在基层教会管理中“水土不服”之处

提及教会管理,细胞小组模式在中国教会早已生根发芽,特别是疫情期间,受外部环境影响,教会纷纷思考如何转型,海外小组牧养形式更多进入国内视野,于是一时间小组遍地生花。W市是国内开展小组牧养较早的城市之一,但近期该市一拥有几十年教会管理经验的牧者表示,小组牧养有其益处,但在基层教会中也存在诸多“水土不服”之处,基层教会应慎重面对小组模式,切忌盲目跟风模仿,应根据各自情况,取其有利之处,规避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C长老是W市一基层教会的堂委主任,该教会有会众1000多人,信徒年龄职业等跨度大,城市化的发展令信徒之间的居住距离也越来越远,除了礼拜婚丧礼等,信徒与牧者之间的接触机会远不能满足牧养需要;信徒与牧者之间,信徒彼此之间也难以建议真实的生命连接。对于人数基数大的基层教会来说,建立小组可以更高效地开展教会牧养、管理、探访等活动,增强信徒对教会的归属感。但C长老在观察本堂开展小组以来以及该市其他教会的一些情况后表示,小组模式在基层教会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小组定位与基层教会需求错位

该教会文字事工和青年同工负责人Z弟兄提出,小组教会和地方基层教会在使命和异象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该市教会所学习的小组模式多来自港台、新加坡等地,对方主要是小组教会特别是真正按照小组模式来管理的城市教会,对这些教会来说,倍增是其重要异象,力求从小组事工向小组教会发展,这也是基于城市教会随时被打散的危机感。但Z弟兄直言,倍增目前仍不是基层教会的侧重点,对更多的地方教会来讲,小组只需要成为一个连接通道,成为教会管理的一个补充。

C长老认为,有些推动小组的教会和信徒误解了小组和教会的定位。在该市学习小组管理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小组聚会和教会礼拜可以二选一,甚至小组活动比教会聚会更重要。他们认为教会礼拜的教导是单向性的,而小组是双向性的分享,后者更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但C长老表示,“对于信仰和教会来说,所有事工都是辅助性的,唯有主日敬拜才是主体。如果这个跌倒,那就是喧宾夺主。”

“教会没有唯一的出路,只有唯一的神。”C长老继续讲到,该市一些教会认定小组是教会的唯一出路,没有小组教会将无以为继。他们一方面忽视倍增数字的水分——信徒数量增加但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只将倍增完全归功于小组模式,而非归于上帝。

第二,小组模式需要基层教会选拔和培养高素质小组长

C长老表示,不管小组形式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开展,在小组模式中很重要的角色是小组长。海外施行小组的基础在于信徒整体素质高,有历史传承,有较高可能性在信徒当中找到合适的小组长,但该市教会信徒的整体素质不够,大多还处于民间信仰水平,小组管理的整理质量和效果比较受限。

C长老指出,基层教会管理很容易在制度管理和领袖治理之间失衡,过多依赖领袖个人的权威,随着教会人数增加,教会应懂得建立制度约束权力特别是领袖权力。小组建立之初有助于淡化领袖权威,但优秀的有活力的小组又得益于小组长的付出和才能,催生小组长的光环,以至于有些小组不再听从教会安排管理。

另一方面,有些教会在学习小组模式时只依样画葫芦,以追求建立小组为目的,将小组数量当作指标,将会堂信徒机械性地平均分配到固定的小组数量中,为完成小组管理,就必须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小组长,此时没有高素质的信徒就转而找一些还不足以承担责任的信徒做小组长。此时不仅容易导致个人主义膨胀,失去小组长传达沟通教会和信徒的功能,还会让以小组为依托的圣经牧养、管理和探访等活动都受到影响。

对此C长老提出,基层教会要认识到信徒素质的问题,在建立和划分小组时,不以小组数量为导向,而要以小组长的资格为导向,先找到适合做小组长的人,根据小组长恩赐的大小分配组员,20人也好,5人也好,正如耶稣基督一样,“先找到十二使徒,再通过十二使徒去工作。”

第三,基层教会中小组划分和分享难以垂直化

该教会Z弟兄分享,要真正实现小组模式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每次小组聚会中的分享环节,有神学有灵命有针对性地在小组中展开分享,不仅需要高素质小组长的带领,也有赖于合理的小组划分。

他认为地方教会的小组分类目前做不到细化,一般多以年龄和居住地划分,小组内部成员间的生命光景、具体生活情境不尽相同。若想进一步垂直性划分比如按照职业、“母亲”等身份来划分,则组织人员有限且因信徒职业差异较大难以实现。

同时,Z弟兄指出,在小组聚会中,小组长需要根据当周主日信息分配相关问题,带领组员分享交流,旨在强化深耕证道内容,高素质信徒加上小组长的引领,会让聚会中对主日证道的强调与深耕变得有意义,但在基层教会受限于信徒素质、小组长素质等,难以达到这个效果,不仅如此,还会让信徒觉得小组聚会不过是重复主日证道的信息,久而久之,他们将失去参加小组圣经活动的热情。

正如C长老所说,不容否认,小组是当前教会的一条出路,但大多基层教会的小组模式仍停留在“自然小组”阶段,教会在学习细胞小组管理和牧养方面还任重道远,基层教会应结合自身情况,明晰小组对本教会的作用和定位,不生搬硬套某种模式,不以虚浮的小组和信徒数量为导向,做好预备,慢一点,稳一点,真正发挥出小组在深耕话语、联络团契等方面的优势。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