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一位创办“抗战医院”的基督徒—— 张桐斋

他曾是山西临汾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善胜医院培养出的第一批医生,毕业后辞去公职开办平民医院,坐诊行医;抗战时期,自筹医药器械创办了“抗战”医院,救治掩护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解放后,深藏功名,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受人爱戴,彰显了一位基督徒荣神益人的美好见证。

他就是临汾医疗卫生届颇负盛名的爱国医务工作者基督徒张桐斋(1903---1988),原名张友琴,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西宜村人。

(一) 少年立志,苦学医术

他自幼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由于家贫,父母离开家乡到临汾城内教堂务工为生,他就出生在教堂内。老一辈的亲切教诲,家人的言传身教,教堂里的良心善举的熏陶,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劳朴实、乐于奉献的优良品德。他从小顽强好胜,永不服输,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年年独站鳌头。17岁时高小毕业本已回乡教学的他,来到英国内地会在临汾城创办的善胜医院学习,平凡的人生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临汾善胜医院历史悠久,开临汾现代医学之先河。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英国内地会卫理森医生Dr.miliarwilson和夫人来到临汾(平阳府),自费购买了何二胡同的两个宅院,创办了教会医院,只诊治男病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教会医院被付之一炬,是年9月7日,山西巡抚毓贤在巡抚衙门影壁前将卫理森夫妇子女及传教士和中国信徒计61名处死。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按照卫理森亲属意愿,将赔款用于创办一所教会医院,主要为男性患者治病。1912年,英国人柯维忠负责创建以纪念殉道的卫理森夫妇,命名为善胜医院,地址在财经巷以北,解放路以南,设有门诊室、挂号室、候诊室、消毒室、药房、手术室、病房等房屋近百间。1920年前后,善胜医院又在男医院西北购置了一块约8公顷的土地(现生龙国际大厦)建女医院。同时开设了三年制医学班,招收中学毕业的基督教信徒子女学医。

张同斋就是在此时来院学习,在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那一刻,他就庄严宣誓:志愿献身医学,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在当时的中国,除传统的中医外,只有极少数的人执业西医,而当时被派到善胜医院的教师医生,在英国都属顶尖学术权威。当时学习的课本全是英文,他抓住难得的学习机遇,晚上背单词,白天同英国医护人员对话,很快就掌握了英语,依靠英语深入钻研西洋医术,白天忙碌,夜晚还在煤油灯下,对照书本,研究骨骼标本和人体解剖技术。起早贪黑,不耻下问,多次受到了英籍老师的表扬。等到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在学习医学时,除了学习先进西医技能,还得到外国医护人员信仰的言传身教,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基督仁爱精神的彰显,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二) 悬壶济世  救死扶伤

时逢乱世,内忧外患,国弱民贫,不平等的社会使他萌发了救国济贫的强烈正义感,决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毕业后,被运城县政府聘为专职医生,因耳闻目睹官场黑暗腐败,难以实现救苦救难之理想,毅然辞职离开官署,回到家乡先后开办“延龄医院”“民生医院”,效法基督大爱,为穷苦百姓诊治施药,深受欢迎。

(三) 投身抗战 创办医院

在行医中,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张耀庭、张庭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常利用办医院行医之便,多次传递情报,掩护共产党和爱国进步人士。“七七事变”后,日军进入山西,太原失守,并向临汾逼近。中共中央北方局、驻晋八路军办事处迁到临汾,成立了八路军学兵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也搬到临汾。平阳古城成为华北抗日中心,中共临汾地下党组织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此大环境下,全民抗日共赴国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地下党动员他,前往东山建立抗战医院。谁料此时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竟奇妙成就了他的夙愿。原来这也是神的恩典,超过所求所想。

193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清晨,张桐斋的第一个儿子降生了,正当全家正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上午十时,日军出动了轰炸机对临汾城进行了狂轰乱炸。轰炸过后,他就被国民党县政府县长请到府上。原来县长哥哥,被飞机炸弹吓得当场休克过去。等张桐斋赶到时,心脏已停止跳动二十多分钟了,医术高超的他立即进行心脏复苏等一系列抢救,终于病人恢复了心跳苏醒过来。在当时也算是奇迹。县长一家齐齐跪在张桐斋面前,连连叩谢:“真乃神医,大恩大德没齿难忘。”执意要重金酬谢。忙碌了半天的桐斋突然计上心来说:“盛意拳拳,我也不好一再推辞。不如这样,钱我就不收了,你送我一辆马车吧,这兵荒马乱的,不如我们一家老小先到山里去躲一躲吧。”于是儿子出生的第二天,二十七日,张桐斋带领全家历尽艰辛跋涉六十余里,把自己的“民生医院”搬迁到太岳山区的东山苏寨村(现属贺家庄乡),组建了抗日游击队的的战地医院。

当时条件艰苦,战斗激烈,前方不断送来伤员,缺医少药,他无私奉献了医药器械,夜以继日以精湛的技艺、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常常是前方炮声隆隆,村边枪声震震,医院的张桐斋沉着冷静持续紧张地为伤员做手术,两年间先后医治数百人。期间他还举办了医疗技术培训班,为根据地和游击队培养了一批医务工作者。

在工作中他与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共事合作,过从甚密。与时任中共临汾抗日游击队政委、建国后任省部级干部的杨一木,建国后曾任省高级法院院长的谷震、天津市纪委书记景先洲及时任游击队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副县长的王五权、老红军张挺、原地委书记张耀庭结为革命战友。后来八路军打到浮山县,他又带着医疗器械跟到那里,后又返回苏寨。

一次,国民党警察局清查八路军时,他将杨一木、谷震、景先洲等七人佯装病人,全部藏在医院,机智地与局长周旋,结果没有发现破绽。第二天他雇了七顶轿子,从苏寨出发到河津禹门口过黄河,把他们顺利送到延安。

在汾东办战地医院之际,他又与谷震商量,让自己的胞弟张友棣带上家藏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投奔驻扎在吕梁山麓枕头村的抗日县长李从文,开办八路军抗日县政府医院。“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这古训也是张同斋的家训。

早年跟随哥哥精学医术的胞弟殚精竭虑,辛勤工作,具有医者仁心。在随从李县长上西山途中,每路过一村一寨,都为当地百姓看病疗伤,施医赠药,留下“华佗再世”的美誉。后积劳成疾,身染伤寒,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在棺木运回家乡的路上,几乎沿途每村都有百姓拦棺祭拜,失声痛哭。

1940年,他将苏寨医院全部无偿捐赠八路军游击队,此后到西山医院工作。随着战争形势日益残酷,日寇和伪政府对药品器械管理非常严密,他历尽艰辛从太原和教会千方百计购回。后来按照部署,又将后方医院先后搬迁到附近的王斗村和安沟村,一方面秘密接受游击队伤员,一面传递情报直至抗战胜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至今在临汾东西两山仍然流传着他们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1948年他回到家乡,在西宜村创办“扶民医院”。在当时那个年代,贫苦人家饥寒交迫,居住山庄卧铺的患者,家境尤为赤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老病死,听天由命。但身为基督徒的他治病不问贫富,不计报酬,一视同仁,对于家境贫寒者更是免费服务,送医赠药,被当地百姓成为“赛华佗”。日子久了一传十十传百,每天看病的患者络绎不欲绝,还有邻县、外省的患者慕名前来求医问药。

那年,全国解放战争已从战略防御扎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依然缺医少药,当时驻扎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部办公室就设在张桐斋家里,此间还曾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面临部队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张同斋积极参与业务培训工作,并亲自传帮带,手把手传授医术。在一年时间里,经过严格训练,20多位学员全部随军南下,为解放大西北、大西南,乃至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四) 深藏功名  奉献光热

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全县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央卫生部颁发的医师资格证明。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临汾城又创办了“民生医院”,后转建为临汾县人民医院(现已并入尧都区人民医院)。临汾地区人民医院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并连续多年当选为临汾县第二到六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临汾县第二届常委、政协临汾市(现尧都区)第一届委员。

在公立医院任职期间,他把百姓疾苦放在心头,医病时,十分关心家庭特殊困难的患者。医药费能免就免,确实缴不起费的,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上。由于他名气大,口碑好,城里城外、十里八乡,甚至外县的人都纷至沓来慕名找他看病,他不厌其烦一一耐心诊治,有时都顾不上吃饭。由于他医术精湛,许多疑难杂症经他之手药到病除。病人出于感激,有送来土特产礼物的,他婉言谢绝一律拒收。

自县医院成立到“四清运动”,临汾每年征兵工作开始,他都担任体检工作总负责人,每张体检表上都有必须由他的亲笔签名才能通过。许多年,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临汾兵员从未出席拿过任何问题。

当国家号召支援边远山区时,他动员毕业于专科学校已在县医院妇产科当医生的二女儿张希龄,到条件艰苦的蒲县山区工作,一去就是四十年。“服务态度好,接生技术高,总是随叫随到——”这些蒲县山区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赞誉,是对张希龄大夫最好的褒扬,她也继承了父亲的美好医德。

“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威逼他退休。他毫无怨言,乐观豁达,回到家乡,在开办诊所的同时,潜心研究中医药,研制出了专治妇女宫颈糜烂和妇科出血并的中西药粉,中西医结合为妇女病患者解除痛苦,后创办“张桐斋妇幼保健院”,接生医病。还应市医院邀请,在该院临床指导八年,办医训班培养了一批农村赤脚医生,一直工作到75岁高龄,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1988年2月3日,一代名医基督徒张桐斋因病在西宜村家中蒙召归天,享寿85岁。听闻噩耗,许多民众从四面八方前来吊唁,辞别先生。在追悼会上,弟兄姊妹纷纷追忆先生美德。多年挚友老红军张挺动情地说:“抗日县长李从文曾对张桐斋老先生说‘你把东西两山的医院都给了共产党,将来政府亏不了你。等有条件了政府会给你补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张先生去世,他从未向国家和政府要过一分一文,充分体现了张桐斋先生的民族大义和高风亮节。”并挥毫写下“一生察言观色三指寸地握胜算,平时公正廉眀救死扶伤留清评”的挽联。

在张桐斋先生诞辰100周年时,临汾市尧都区召开了有关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对张老先生的一生给与了高度评价,分管统战工作的时任区委副书记王天然题写了“福泽尧都”“泽被平阳”的条幅,时任政协主席高国宪亲自撰写并亲笔书写碑文。

为寻访张桐斋先生的祖籍,笔者曾专程多方走访,深为事迹感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效法基督,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服事了那一代的人,活出了馨香之气,为主作了荣耀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的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