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古为今用、融合贯通、便利信众——《基督教会实用对联集》前言

暂歇风韵入诗笔,却有芳姿出对子。在中国文学上,最优美的东西是属对句,要求诗句对子的平仄、对仗、词类、词性、韵脚等等合乎规则。文学体裁素有韵文散文之分,对联虽然不是按狭义上的“韵”——“合辙押韵”要求写成的文体,但人们习惯上却把对联划属于韵文范畴。王琛先生说:对联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至今还是华夏儿女以及海外华裔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汉语汉字在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一字一音,一字一义,字体方正,笔画整齐,音节分明,声调匀称,最适合创作对联。在对联中,汉语汉字的各种特点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全国楹联学会会长常江先生曾给对联下了这样的定义:“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既是作家文学(纯文学),又是民间文学;既是文字文学, 又是口头文学;既有辉煌力作,又有游戏文章;既以文学为主体,又与其他艺术(如书画工艺)相结合。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律诗对仗的规则是: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由于对联和律诗有演化关系,所以也要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更具体地把对联的基本知识概括为:“成双成对,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类相当,词意相对,平仄协调,意义相联。” 对联适用范围甚广,大到宫殿庙堂,小到民房门市,均可配饰对联。配饰对联如锦上添花,倍增美感,雅俗共赏,受人喜爱。还有题赠、喜庆、贺祝、哀挽,寥寥两句,醒目铭心,言简意赅,令人难忘。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书家画匠参与对联创作与书写,可谓百花竞放,群芳斗艳;诗篇词赋,气象万千。联作之多浩如烟海,联作之美灿似繁星,联作之年历久弥新。社会上的对联集子也是汗牛充栋,俯拾即是,但是,关于基督教会的对联集子却是寥落寒星,难得一见。

当今中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倡导学习民族国粹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尊崇家国公序良俗,提升公民道德 水平。在这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外企、留学、访问、移民、援助、驻外机构和居留人员越来越多;人类命运一体化使得 彼此交流分享、融通协作、互相借鉴、彼此应用的路径更加宽广。对联因而在人们心中和世界空间的内涵和外延都无限扩大,其应用范围和几率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可以说,作为中华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对联,在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背景中,互鉴交流,学习应用,已经播种发芽,并开花结果。   

但是,对联除了要求内含意义相联外,同时也要求外在的形式符合规律。信徒在自家甚至教堂等大庭广众场所,常用一些圣经语句构缀成联,或用赞美诗的歌词摘作对子,挂在年历表或是书画镜框两旁,甚至直接作为春联书写、张贴于福音机构或民房住宅的门户上。这些文字,虽然字数相同,也用红纸写成,但不能算是对联,因为平仄、对仗、词类、词性,还有韵脚,很多元素并不合规。这样一来,不但有碍观瞻,不入风雅,甚至会让人嗤之以鼻,误认为中国基督徒的文化底蕴肤浅,还以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学素养,不懂传统古风,因而会失去对联应有的魅力与品位。

其实,宗教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广大。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和道德修养也是文学、文化的载体,表现在教育教化、工 作生活、文化交流、体育艺术、文明进步等各个领域,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如:和平、博爱、奉献、喜乐、安康、感恩、 蒙福、信心、爱心等等,都是对联的宝贵资源和应用题材。 同时,基督徒的道德品格和行为见证,通过圣经的修养和教义的训导,又与中华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古为今用,融合贯通,潜移默化,道德熏陶,为新时代美好的中国梦和丝绸之路春风送暖,锦上添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鼓劲厉行,添砖加瓦。   

故此,笔者心有所感,觉得很有必要将自己平常所听所看,所写所用的对联,编著成一本偏重于基督教信徒适时应用的对联书籍,供大家选择应用,也借此向优秀文化致敬,向笔耕砚拓的学者专家学习。

(郑金灿 二零二零年春于荔城)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