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年过八旬的陈正华姊妹讲述丹阳埤城聚会点的发展历程

在江苏丹阳市丹北镇林常村迎丰河边,矗立着一座庄严、宽阔、明亮的基督教堂(埤城聚会点),教堂院内住着该教会的老负责人——现年84岁的陈正华姊妹。老负责人与新教堂分别见证着这间教会的历史与当下的光景。

福音时报同工曾到埤城聚会点拜访过陈姊妹,听她讲述了教会从她一个人信主到几十人信主,从在家里聚会到租生产队仓库、建老教堂以及建如今的新教堂的经历。讲到动情处,老姊妹忍不住落泪。

埤城基督教聚会点开始于1980年。陈正华姊妹是该教会第一个信主的人,她推动、伴随着这间教会成长有三四十年之久。

陈姊妹是在镇江接受的福音。当时,身体不适的她来到了镇江的表嫂家。在解放前就信了耶稣的表嫂,看到陈姊妹患病,就请一位牧者为她祷告,还给她传了福音: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替全人类受罚,他解除了人类的痛苦、罪恶;信耶稣的人孝敬长辈,对人也好。

“你愿意信吗?”表嫂问她。“我信啊,信耶稣这么好我怎么能不信呢!”陈姊妹高兴地回应。

表嫂请来的牧者为陈姊妹代祷结束后,让陈姊妹也做一个祷告。“我不会祷告,我才来一次怎么会祷告呢?”但在牧者的坚持下,陈姊妹还是做了简短的祷告,“耶稣你是神,我信靠你,你这么好,我不能只是一个人得着,我要让更多的人得着。”

听完陈姊妹的祷告,那位牧者高兴地说,看来陈姊妹是要传福音啊。听到牧者的话,陈姊妹更是不敢当,因为她最害怕跟人交往,生活中大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到了时候神就开你的口了。”那位牧者说道。

得到牧者的代祷后,陈姊妹的身体康复了,回到埤城老家,她就开始传福音。

“回来后,一个月就有十几个人来到我这里信耶稣;不到两个月,屋子就坐得满满的了。”回忆起初传福音的经历,陈姊妹很兴奋,“来一个,好一个;来一个,好一个。生病的好了,闹离婚的也好了,他们说信教真好呢!”

当信徒人数增加到三四十人时,屋子里坐不下了,聚会时,屋里屋外都坐着人。另外寻找场地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教会租用了生产队养蚕用的简陋的仓库,自己装修后使用。“那哪是好房子啊?(装修时)弟兄姐妹们三分五分、一角两角的奉献,小工全部是自己做的。”

在生产队仓库聚会三年后,村里有人要用那个仓库办工厂,教会多方协商无果后,只好另谋出路。陈姊妹说,当时对方天天过来跟教会要地方,教会希望能有十五天的过渡期,对方却要求三天内搬走。结果,教会搬走后,对方因为一些原因又不用那仓库了,到如今还闲置在那里。

搬离生产队仓库后,教会希望能建自己的教堂。可供教会选择的唯一的地方,是一个大运河边的一亩多地的水塘。陈姊妹回忆了当时的场景:“弟兄姐妹下决心,‘填’!弟兄姐妹每个礼拜,哪里有土就挑啊抬啊,填了一年。八十岁老人都拿脸盆、小尿桶来干活。”

“你手里没钱怎么能砌个教堂起来?”面对别人的质疑,陈姊妹只是平静地说:“慢慢来,求神帮助呗!”在弟兄姐妹的努力下,大家终于有了自己固定的家。

有了自己的教堂,教会逐渐兴旺起来,发展了腰鼓队和乐队,其中乐队中有民间乐器还有西洋乐器。教堂为信徒们提供了更好的崇拜环境,同时还发挥着接待信徒的作用。教会接待患病的信徒在教堂住,有住一个多月的,还有住半年的。当年在教堂休养的一位老信徒,如今还健在。

教堂因为是填水塘建造,根基不牢,加上处在大运河边上,每当大运河发水时就冲击着教堂,在使用多年后,教堂慢慢地出现了裂缝,成为危房。教会向有关负责部门请示,希望可以异地重建。2009年获得了土地批复,当年12月就建成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圣殿。

新教堂建起的同时,埤城聚会点还迎来了一批年轻的同工。2009年,陈正华姊妹退了下来,殷建兰姊妹当选为教会新一任负责人。埤城聚会点目前还有两位年青的神职人员:一位牧师和一位长老。

埤城教会在新教堂院内为老负责人陈姊妹预留了房子,还给她安排了退休工资。陈姊妹在教堂的空地上种了蔬菜,吃住都在教堂,平时接待一些前来寻求代祷的弟兄姐妹。

丹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陈玲娣长老说:教会老负责人陈姊妹为了教会的发展吃了很多的苦,流了很多的泪,为教会打下了根基;新任负责人殷姊妹很尊重老负责人,二人相处得很好,树立了敬老爱老的榜样。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