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郭峰牧师讲解《十二使徒遗训》《使徒遗传》: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研究早期基督教规章和传统是为了把教会办得神人共悦,为了激发信徒们学习这些传统的兴趣,郭峰牧师于321日在上海浦东鸿恩堂副堂分享了《十二使徒遗训》和希波律陀的《使徒遗传》,100多人到场聆听。他通过介绍早期教会的发展来解释了这些遗训出现的背景,还介绍了遗训的内容以及它们给今天基督教会带来的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要了解早期教会教规,需要知道早期教会的发展。教会的根基是耶稣基督,他通过十字架上的流血舍身来做成了救恩的大工,还交给使徒们传福音的大使命。而当信徒带着这个使命向前奔跑的时候,一方面福音在不断传播,但同时也发生了几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如司提反的殉道和保罗归信,前者使教会的中心从耶路撒冷转向安提阿,后者则使福音传向外邦,使基督教从一个小群体的信仰成为在罗马地区家喻户晓的宗教。

公元64-70年,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首先,罗马皇帝尼禄登基,他被称为教会历史上第一个对基督教信仰不友好的皇帝,因着他个人的喜好,给教会带来了大的逼迫,使徒保罗和彼得在这一时期殉道。对于基督教的逼迫一直持续到四世纪初,到君士坦丁大帝登基后颁布《米兰赦令》,才给教会带来了和平友好的局面。另一个事件发生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这对于基督教的影响非常大,但同时也意味着基督徒必须脱离犹太人的传统,上帝通过这个表明律法的时代已经终结。

由于教会面临着内忧外患,比如犹化派的牵绊、异端极端势力的搅扰、罗马帝国政府的逼迫和社会公众的恶意中伤,教会不得不做出一些回应和反击。因此,教会拿出了一整套规章制度来反驳外界对于基督教不好的传闻,比如基督徒是“无神论者”“生活作风败坏者”“食人肉者”。当时教会的处境如此恶劣,教会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使教会的人成为精金,更好地为主作见证,这就是教会建立规章制度的外在原因。

至于内在原因,则和早期教会内的参考资料有关,如主耶稣的教训具有原则性,但是很少谈论具体的事情,使徒保罗在新约的教训也是如此。因此,教会需要制定一些规条来规范基督徒的生活和教会的礼仪,另外,希腊伦理、当时社会的公序良俗对于教会规章的制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郭牧师在介绍完教会规章制定的背景之后,主要讲了《十二使徒遗训》和希波律陀的《使徒遗传》。

《十二使徒遗训》是在1873年的时候由一位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的督主教于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圣墓弟兄会修道院书库里发现的,为多数学者认为是第一世纪末的作品。作者和写作地点不详。其原来有一个长标题“主藉十二使徒给万邦的遗训”和一个短标题“众使徒的遗训”,希腊文简称为“Didache”(意为“训导”)。伯恩纽都主教1873年发现的是它的1056年抄本。

该遗训共有16卷,篇幅与新约《加拉太书》相当。其内容主要有基督徒的生活手册、慕道友的指导手册和早期教会的纪律手册。《十二使徒遗训》中还提出了对辨别真假先知的四个标准:首先,必须信仰纯正、教导真理;其次,必须专注为主做工;第三,不可以基督之名谋取私利;第四、必须遵守主道、言行一致。

郭牧师介绍的另一个教会规章是希波律陀的《使徒遗传》,写作背景为:当时的罗马教会忽略传统、纪律松弛,所以希波律陀将其年少时在罗马侍奉所经历的教会组织及礼拜规矩整理出来,希望重振罗马教会的信仰状况。但罗马教会并未接受希氏的主张,反而选择更为开放的路线。相反,在东方的埃及教会、埃塞俄比亚教会却非常注重希氏的著作,当19世纪中叶,《使徒遗传》被重新发现时,它的名字已经变为埃及教规。

《使徒遗传》的内容包括:若干教会圣职产生的礼仪、信徒慕道友规程及洗礼和教会若干教规汇编。郭峰牧师以当时教规里对洗礼过程的规定和对听道者的甄选和规范为例,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教会对于生命十分谨慎的态度,这给我们现今的教会很多有益的参考,对于教会建设也有帮助。

讲座期间,郭牧师还带领听众思考了一些问题,如为何先知这一职分从古代教会消失,妇女为何在早期教会逐渐失去了地位等。

学习教会规章制度是为了让教会办得更加荣神益人,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没有规范,教会会出现混乱。但同时,教会又不能走极端,完全拘泥于规范,这样会让教会显得死气沉沉。教会需要有一个张力,有生命的活力和对上帝引领的开放性,同时也需要规章制度的引导来防止教会走向混乱。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